上博八《有皇将起》再编连
子居
上博八《有皇将起》篇,体式与《鹠鷅》篇完全相同,而《鶹鷅》篇,程少轩先生在读书会《鹠鷅》校读文章后的回帖中指出:“此篇应该就一支简,所谓简2可缀于简1下。……《鹠鷅》仅1支简,折断情况为:上17厘米+中21厘米+下10厘米。而《有皇将起》皆为残简,公布之残断简皆为上17厘米与中21厘米。从残损状态看,两篇当编于同一册。期待今后公布的残简中能找到《有皇将起》的下半段残简,补全简文。”李锐先生随即指出:“据少轩兄的分析,怀疑本篇与有皇将起是一篇,或本篇为首简(也可能是第2簡,直接說‘子遗我’有点突兀),將枭与凰对举,故彼篇有所谓有过能改云云。”程少轩先生继而认为当持一定的保留意见,言:“李先生,我的想法是:《有皇将起》更可能编在前面,而《鹠鷅》则更可能编在后面。《有皇将起》末简章节符号之下简残,残缺之简尚可写八九字,或即《鹠鷅》“子遗我”前之文句。另外所谓《有皇将起》是否只是一篇小赋,我觉得尚有疑问。或许这些简是属于同编一册的多篇更简短的赋,字数都只有一两支简。当然事实究竟如何,还得等今后看见残简才能明白了。”虽未见最终定论,但两位先生的讨论对笔者大有启发,在此基础上,笔者尝试对原《有皇将起》和《鹠鷅》篇加以梳理,以为李锐先生提出的两篇本为一篇是非常正确的,而程少轩先生对两篇的顺序理解也颇有道理。
若将两篇对观,不难看出,《有皇将起》和《鹠鷅》都同样以“今兮”结句,都同样是如李锐先生所说,“枭与凰对举”、主要叙述者自称“余”,而叙述对象则是“子”,联系甚为明显,亦如程少轩先生所言,“从残损状态看,两篇当编于同一册”也即两篇简式很可能全同,且残断状况也非常接近。在读书会关于《有皇将起》的校读文章后的回帖中,马楠与高佑仁先生指出简3当与简1B拼接,这就为《有皇将起》篇其它各简的安排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参照。按《上博八》原书内容,《有皇将起》篇简3长17.3厘米,而简1B长21.3厘米;再对照简4,残为上下两段,上段长17.3厘米,下段长21.3厘米;简6也是残为两段,上段长17.2厘米,下段长21.9厘米。从三组数据中不难看出,残断位置是相当一致的,而《有皇将起》篇中,余下的简为简1A长17.4厘米,简2长21.3厘米,简5长21.6厘米。从文句来看,简1A与简5存在拼接的可能,而简5的阳部韵则可接于简6。按《有皇将起》诸简下皆残的情况,并结合上端不残的各简文句,可以推测出简2可置于简3之前,简3+简1B之后当为简4,简4之后很可能就是《鶹鷅》篇全简,《鶹鷅》篇的简2与简1之间的残断位置,正与《有皇将起》各简下残的情况相对应,而《有皇将起》简2的残断情况决定了其与简6之间至少有二十字的空缺。再看全篇首简最可能是何简,由于《鶹鷅》简1与《有皇将起》简4上端都只是一个整句的下半句,故不会是首简,《有皇将起》简3与简6上端并非整句,自然也不会是首简,那么可考虑的就只有《有皇将起》的简1与简2了,因为简2上端残损严重,无从得知内容为何,而简1的“有皇将起”作为全篇首句则相当适合,因此可知,整理者所定简1为首简,是有道理的。于是,按此顺序编连后的情况即为[①]:
有皇将起今兮[②],助余教保子今兮[③],使游于仁今兮[④],【有01A-17-17.4】若余子力今兮。族缓缓必慎毋忤今兮[⑤],日月昭明今兮。视毋以三,【有05-26-21.6】〖今兮,□□□□□〗
也今兮,命三夫之旁也今兮。胶膰秀余今兮,独命三夫今兮。胶膰之腈也今兮,命夫三夫之青也今兮。┛【有06-39-39.1】〖下残约七字〗
今兮,从居而同欲今兮[11]。周流天下今兮,将莫【有04A-17-17.3】皇今兮[12]。有不善心耳今兮,莫不变改今兮[13]。如女子将泣今兮[14],【有04B-23-21.3】〖□□□□□今兮〗
其中的“今兮”是语气助词,故去除也并不影响文句表达,那么就可以在去掉每句的“今兮”二字后,将加入《鶹鷅》二简以后的《有皇将起》篇列式如下:
有皇将起,助余教保子。
使游于仁,若余子力,族缓缓必慎毋忤。
日月昭明,视毋以三诓。
□□□□□也,命三夫之旁也。
胶膰秀余,独命三夫。
胶膰之腈也,命夫三夫之青也。
……
……自悔,有过而能改。
无奉有讽,同奉异心,有奉……
……大路,稠椒与楮。
虑余子其速长,能与余相助。
可冀成夫,能为余拔楮株。
□□□□□,从居而同欲。
周流天下,将莫皇。
有不善心耳,莫不变改,如女子将泣。
□□□□□,子遗余鹠鷅。
鹠鷅之趾,欲衣而恶枲。
鹠鷅之羽,子何舍余。
鹠鷅翩飞,不织而欲衣。
这样,原楚辞体的《有皇将起》篇就大致可读了。该篇当是体现了一位希望找到好老师从而可以使孩子得到良好成长的父亲,在没能找到的情况下,孩子因贪慕荣华却不愿劳作的缘故离他而去的悲戚。
[②] 皇即凰,整理者已指出。此处又寓意为“匡”,用指匡正者。皇与匡可互训,如《诗经·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毛传:“皇,匡也。”王应麟《诗考·齐诗》:“董氏曰:‘《齐诗》作四国是匡’,贾公彦引以为据。”《尔雅·释言》:“皇、匡,正也。”将,副词,义为“何”。
[⑦] 侜,原字作“”整理者释为戟,读书会指出:“此字亦见于包山楚简270号‘雕’,李家浩先生认为其字从朝省声,‘雕’即包山一号椟的‘雕辀’。”笔者认为该字或当读为“稠”,
为草木茂盛义,《说文·禾部》:“稠,多也。”。椒,从程少轩先生读。楮,邬可晶先生已指出即榖,为恶木,见读书会《有皇将起》校读文章之后的跟帖。椒为芳木,谐音“淑”,比喻贤良;楮为恶木,谐音“阻”,比喻奸佞;二者正相对言。这里是说在大路边芳木与恶木杂生甚茂。
[⑩] 拔,原字为“拜”,读书会注释指出:“按此处‘拜’亦可能如《诗经·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拜’之拜,文献尚不足征,志之存疑。”邬可晶言:“读书会指出‘拜’即‘勿翦勿拜’之‘拜’,甚是。‘拜’犹‘拔’。‘楮’是一种恶木(前人谓‘楮’即‘榖’,‘榖,恶木也’(《诗·小雅·鹤鸣》疏),‘柧’当与之同类。此句大概是说‘我’(即‘教保子’之人)希望被教育的对象(可能是胄子、公子一类人)长大成人之后,能为‘我’剪除恶人。”。株,原字作“柧”,似当读为“株”。
[11] 从,原字为“鹿”, 苏建洲先生指出:“‘鹿’也可读为‘从’,见李家浩:《战国竹简〈缁衣〉中的“逯”》,载荆门郭店楚简研究(国际)中心编《古墓新知》,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从居’,古籍常见,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令故美人才人得幸者十人从居。’”此从之。
[16] 趾,原字作“止”,沈之杰先生言:“‘娄(鹠)栗(鷅)之止’,‘止’当读为趾。下一章即言‘娄(鹠)栗(鷅)之羽’。《诗·周南》有《麟之趾》,共三章,各章首句分别是‘麟之趾’、‘麟之定’、‘麟之角’,可与简文各章合观。”所言当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